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衣带一江,东海珠还:台湾回归的应然与必然

日期:2022-08-01 09:58:00 来源: 作者:许逢春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衣带一江,东海珠还:台湾回归的应然与必然

  --“九二共识”达成30周年感怀

  作者:许逢春

  一、大历史的诉说:千磨万击还坚劲

  七律 ? 读《台湾通史:卷一 开辟纪》有感

  万水朝东浮碧城,三番戴北杳龙征。

  蓬莱霞去迷鸥客,落漈澜回惊鹭朋。

  并偶耕渔蒙肇造,飏旗束甲烈碑牲。

  洪维景命何能替,数里婆娑入帡幪。

  翻开历史的册页,中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垦拓经营台湾岛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由唐到宋的600年间,以福建泉州、漳州一带居民为主的大陆沿海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兵祸,纷纷辗转流入澎湖或迁至台湾,开启了褴褛筚路、辟在荆山的垦拓新章。南宋时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军民屯戍。中国在台湾设立专门政权机构,始自元代。公元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海船副万户杨祥、礼部员外郎吴志斗和珍部员外郎阮监到台湾“宣抚”。公元1335年(后至元一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

  明朝以来,台湾与大陆共同经历了中华民族逐渐卷入国际化进程的数百年风云变幻,承载了炎黄子孙在帝国主义疯狂扩张时代由盛而衰、委曲求全、忍辱负重直至惊魂梦醒、奋起自强的血泪历史。1840年鸦片战争伊始,台湾和大陆边沿各省份成为我国反帝斗争的前沿,直面着中华民族的忧患,肩负起反抗斗争的时代使命。鸦片战争期间,台湾同胞动员组织了人数2倍于当地戍兵的抗英民团,并捐资输银,共赴国难。他们和官兵一道击退了英军入侵,赢得了抗英斗争的胜利。鸦片战争之后,台湾同胞仍先后击退了美国、法国和日本的多次入侵。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举国哗然,人人痛心疾首,万分愤慨。从1895年台湾沦失,此后的整整半个世纪中,不堪忍受亡国奴生活的台湾同胞,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保疆卫国,光复失地,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1906年以后,在祖国大陆兴起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影响下,台湾同胞又不断地举行爱国武装起义,反对日本的殖民统治。其中著名的有:1907年新竹北埔起义;1912年南投林圮埔起义;1913年苗栗起义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台湾同胞积极响应俄国十月革命和祖国大陆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广泛动员,与祖国的革命斗争密切相连,成为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一环。

  1949年10月1日,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国民党政府,新中国宣告诞生。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纪元。蒋介石以及国民党的部分军政人员在全国解放前夕跑到台湾,并依靠美国的庇护与支持,在台湾维持偏安局面,使台湾与祖国大陆再度处于分裂状态之中。此后尽管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美国借机制造旨在分离台湾的种种图谋,国共两党在很多问题上针锋相对,甚至兵戎相见,但一直自觉保持着“一个中国”的叙事传统和共识前提。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新中国成立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无论台海局势如何风云变幻,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动摇。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处理台湾问题的根本指导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对台工作大政方针的决策基石,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福祉要求,从此成为台海和平稳定的定海神针。

  台海之水,风烟千年,唱和着历史沧桑中爱国志士同胞亲人的掩涕长叹,沉吟浩歌。“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是郑成功的矢志不渝;“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是丘逢甲的生死牵挂;“鹿门春暖水汤汤,天为东宁锁一方。”是张琮的望海感慨;“险随虎踞龙盘失,忧随山穷水尽来。”是张秉铨的扼腕长叹;“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是于右任的寒泉之思;“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是余光中的蚀骨乡愁……

  其实,台湾海峡的海底最深处至多100米,大多数地方的深度只有50米,不过犹如一条河谷。作为东海大陆架的一部分,台湾基本地形与大陆的地块相同,在地质成分上,是与福建、浙江两省相同的酸性火成岩体,因而有人称台湾为“浮福建”,即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部分的意思。同根同源,一母同胞,既是天然的刻画,也是人文的实录,如此的历史诉说与血脉情感如一江春水,一丘细沙,一星北斗,源远流长、深入灵魂、朗照乾坤,如何能剪得断,分得开,抹得去?

  这,更是我们不能回避、不可漠视的基本民族感情、家国尊严,是台湾必须回归,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的终极法皈依。凡是珍视和平,具有现代意识和历史羞耻感的人,在这样的关头都不能自私退怯、罔顾史鉴,以致千夫所指,遗臭万年。

  二、“九二共识”:真挚诚意与卓越智慧

  管子曾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中国共产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民心所向、民利所植。上世纪80年代台湾当局的“三不”僵化政策难以为继,也是迫于民意冲击、大势所趋。

  1987年底,两岸打破长达三十多年的两岸隔绝状态,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交流随之开始发展,同时也衍生出种种亟须解决的问题。台湾当局不得不调整“不接触、不妥协、不谈判”的政策,于1990年11月21日成立了得到官方授权的与大陆联系与协商的民间性中介机构──海峡交流基金会,出面处理官方“不便与不能出面的两岸事务”。而大陆由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推动于1991年12月16日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并授权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作为两会交往和事务性商谈的基础,对接与海基会开展的接触和商谈。

  1992年10月28—30日,海协会和海基会在香港举行商谈,集中讨论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经过数度磋商几轮函电往来,终于取得双方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

  2008至2016年间,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开创和平发展新局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一是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建立和增进政治互信,为两岸交流合作、协商谈判营造良好环境,为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保持两岸关系正确发展方向和势头提供了基本保证。

  二是两岸协商取得积极成果,提高了两岸交往合作的制度化水平,解决了两岸同胞关心的一系列问题。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举行11次领导人会谈,签署23项协议,达成系列共识。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建立联系沟通机制,部门负责人实现互访。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实现历史性会晤,在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三是两岸经济合作扩大、深化,厚植两岸民众共同利益。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签署实施《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促进产业合作,深化金融合作。两岸贸易、投资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四是两岸各领域交流蓬勃发展,融洽了同胞感情,增进了同胞福祉。两岸人员往来规模翻了一番,2015年达到985.61万人次,其中台湾居民来大陆549.86万人次。两岸同胞往来的广度、深度前所未有。

  五是两岸双方务实沟通,妥善处理涉外事务。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妥善处理台湾以适当名义和身份参与世界卫生大会、国际民航组织大会等问题。

  多年来,“九二共识”已经成为一个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抽象表述。虽然存在基于不同立场产生不同理解的可能,但在事实层面,“九二共识”一直是“一个中国”这一原则内涵的象征载体。在此基础上,它又在客观上被置于迥异的社会中,保留了不同的政治主体对此阐发具体意见的空间。其温和、善意、正向的基调确保了包容性和凝聚性,闪耀着中华文化中求同存异,以取最大契合的传统智慧,体现了推动者们殚精竭虑,为民谋福,为国谋远的赤诚情怀。

  遗憾的是,1995年6月,李登辉访美公然进行制造“两个中国”的活动,严重背弃“九二共识”,破坏了两岸协商的政治基础,致使正在磋商安排的第二次“汪辜会谈”和两岸协商中断。1999年7月,李登辉又抛出“两国论”,使两岸关系更加动荡。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推行所谓“宪政改造”“入联公投”等“法理台独”分裂活动,将两岸关系推向危险边缘,致使两会协商难以恢复,台海和平受到严重威胁。

  2016 年以来,台湾当局加紧进行“台独”分裂活动,致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势头受到严重冲击。民进党始终拒绝承认“九二共识”, 陈水扁经常避重就轻,试图让“九二共识”模糊化,并与“一个中国”原则脱钩。蔡英文的手法更加阴险,概而言之,就是坚决回避不接招,通过民进党当局关于“国家认同”的表述,单方面赋予“九二共识”充满“敌意”的象征意义,以此煽动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的敌意。蔡英文为首的民进党当局非但拒绝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还主动与美日等外部干涉势力相勾连,挟洋自重,妄图让中国台湾地区实现所谓的“独立”。致使台海正常交流受到不利影响,甚至危机重重。台湾方面把自己的路子越走越窄,严重损害台湾民众的利益福祉。“九二共识”带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红利正在流失。

  三十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曲折历程,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证明“九二共识”攸关台海地区和平稳定和两岸同胞的利益福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拥有清晰历史脉络和明确文字表述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推进的基石,它既不是空泛的口号性表述,也不是依仗“玄学”的文字游戏。它汇聚了中国共产党处理复杂政治问题的卓越智慧和高超能力,其内涵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得以强化和丰富,与中华民族的强烈感情融和升华,并将持续与时俱进,在特定意义上肩负起使两岸关系按照正向路径向前推展的历史使命。

  三、直面今天的世界:我们这一代

  当世之时,我们面对的世界是完整而清晰的,但同时又是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习近平主席指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宏观层面来看,世界大变局以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为主要表现,以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深刻调整为基本方向,以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突飞猛进为根本动力,以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为重大愿景。其本质是人类社会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里发生的带有趋向性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大转折、大进步。这种“变局”不但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福祉,而且深刻影响着全人类的生产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从而在我们个体的生命体验和微观生活中得到深刻体现。

  当前新冠疫情仍然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俄乌冲突尚未结束、中美关系处于前所未有的政冷经热特殊时期、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然薄弱、全球环境危机持续凸显……与时代问题叠加的台湾问题表现出更加严峻复杂和微妙敏感的特征,考验的是我们坚定的家国意识和见微知著的政治洞察。

  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同时,报告还指出,“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双方就能开展对话,协商解决两岸同胞关心的问题,台湾任何政党和团体同大陆交往也不会存在障碍”。这一表述既展现善意、诚意,也为破解当前两岸关系政治僵局指明了方向,是对“九二共识”精神的进一步延展和扩充,是引领两岸关系行稳致远的“定海神针”。

  我们是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享受着革命前辈的创业根基,见证了祖国从强起来、富起来到进一步的繁荣发展,安全感、幸福感和自豪感与日俱增。但我们也必须保持清醒,直面时代课题和家国使命,拼搏奋进,敢于担当。我目前的事业和生活主要围绕着中国与非洲的沟通与交流展开,在属于自己的生命路径中感受着时代的脉搏,渐渐与家国的命运融为一体。

  2019年4月,我参加了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举行的“文脉中华 · 统一讲堂”课程学习,通过理论提升与实践考察,以及与来自各国的侨团代表们多种形式的互联互动,对国家涉台政策步调和稳步推动两岸统一进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年6月22日,全球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2019 ? 马尼拉)在菲律宾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我有幸代表赤道几内亚和平统一促进会出席会议,并参加了“新时代中华青年论坛”分论坛的讨论。与会代表积极参与,深入研讨,达成了共识,在大会闭幕式上发表了影响广泛的《全球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2019·马尼拉)宣言》;

  2021年底,我参与了同时在南非主会场和云端举行的“辛丑(2021)年全球华人恭祭炎黄典礼”组织活动。典礼由世界百家姓总会主办,欧洲中华文化促进会和中非文化艺术交流协会联合主办,南非侨团承办,120个支持侨团组团参祭。南非华侨华人代表现场参祭,全球120个国家的5000多位侨胞以云端遥祭方式参祭。?恭祭活动得到赤几侨界大力支持,如应斯响,引发强烈共鸣。人民日报、新华侨社、非洲华侨周报及各国华媒对恭祭进行了专章报道。这样的学习和历练,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有了直观而深刻的认知,感慨万千,受益匪浅;

  2021年12月,我以视频方式参加了由《中国投资》杂志社主办,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协办的“百年变局下的对非投资”专题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本着可贵的务实精神和问题意识,达成共识:共同事业的达成必须秉承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精神,由社会各界力量在对非投资的诸多领域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形成合力,共同发展。会议发出有力倡议:突破行业藩篱、跨越界别屏障,建立对非政策界、媒体界、研究界与投资界融合对话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对非投资信用评级和舆论监督平台,推广在非华人安保互助有益经验,在国家驻外使领馆及有关部门的领导下,统合各方力量,建立和完善在非企业与个人治安联防机制,积极配合、各部联动、有效协同,共同保障在非同胞人身财产安全。

  北京2022冬奥会即将开幕之际,我参加了由中国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工程办公室主办、中国实学研究会、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国际和平与合作联盟、三亚公共外交研究院、世界和平文化发展联合会、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亚太健康产业委员会协办的“第三届国际和平文化建设研讨会”,得以聆听中国常驻联合国原大使沈国放先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党组成员李道湘教授、人民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金灿荣副院长、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秘书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刘立群教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王岳川副会长等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深受启发,促使我进一步展开思考,作为在非奋斗的华侨华人对于中非合作前景的信念更加坚定。位卑未敢忘忧国,我将继续向各界同仁们看齐,发挥各自优势,在充分参与当地经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推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加深非洲人民对于“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了解和参与感。希望我们的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早日实现的愿望,从未像如今这样强烈和炽热!

  四、结语:东海珠还

  以上是我作为“非主流”的一种述说。之所以腆颜分享,是因为我相信千千万万的海外华侨华人都同我一样,在历史的、个体的和集体的感受中为祖国强大和繁荣心生振奋,砥砺图强。向阳而生,我们应该感谢祖国,感恩时代;直面风雨,因为我们以家国为深根厚土,以责任为云帆动力。

  我们的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泱泱民意不可欺,浩荡时势不可逆。岛内“台独”势力的行径和居心叵测的国际势力“搅局”,改变不了两岸同属一中的事实,阻挡不了两岸统一的历史大势,注定是一条走不通的绝路。两岸自古以来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台湾的前途在于祖国统一,台湾同胞的福祉系于民族复兴的事业。“九二共识”达成30周年之际,我们必须清晰回顾和完整勾勒这段历史和这一概念,确立和巩固其明确和神圣的基本内涵。

  我们将与全国人民和全体海外爱国人士一起,继续加强同岛内所有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党、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交流互动,壮大反对“台独”、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力量,不断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基础,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推动祖国和平统一,携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最后,敢以一首七绝束文,以抒胸臆,更当自励,诗曰:

  浩荡风中销别恨,玲珑岛畔数流年。

  遗珠沧海归来日,千载悲欣大碗干!

  

  作者简介:许逢春,赤道几内亚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秘书长、赤道几内亚华侨建筑企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世界百家姓总会青年委秘书长。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